概述
Http协议都是我们最常打交道的网络应用层协议,基于TCP连接。
HTTP报文
继承概念
http报文可以分为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,格式大同小异。
主要分为三个部分:
- 1)起始行;
- 2)首部;
- 3)主体。
请求报文格式:
1 | <method> <request-url> <version> |
响应报文格式:
1 | <version> <status> <reason-phrase> |
从请求报文格式和响应报文格式可以看出,两者主要在起始行上有差异。
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各个标签:
1 | <method> 指请求方法,常用的主要是Get、 Post、Head 还有其他一些我们这里就不说了,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一下 |
method
最常用的就是GET和POST。
通过Get方法发起请求时,会将请求参数拼接在request-url尾部,格式是url?param1=xxx¶m2=xxx&[…],所以通过GET方法发起的请求参数不能够太长。
另外get最好作为读取或者获取资源,不应该有其他的副作用
而通过POST方法发起的请求是将参数放在请求体中的,所以不会有GET参数的这些问题。
但以上只限于浏览器请求的情形,实际上对于HTTP协议来说,get和post没有什么区别,get也可以有body。在安全方面讲,都不够安全,毕竟消息暴漏在传输过程中。
状态码
HTTP状态码共分为5种类型:
header
在请求报文和响应报文中都可以携带一些信息,通过与其他部分配合,能够实现各种强大的功能。这些信息位于起始行之下与请求实体之间,以键值对的形式,称之为首部。每条首部以回车换行符结尾,最后一个首部额外多一个换行,与实体分隔开。
实体
请求发送的资源,或是响应返回的资源。
版本
HTTP/0.9
该版本极其简单,只有一个命令GET:
GET /index.html
上面命令表示,TCP 连接(connection)建立后,客户端向服务器请求(request)网页index.html。
协议规定,服务器只能回应HTML格式的字符串,不能回应别的格式:
1 | <html> |
服务器发送完毕,就关闭TCP连接。
HTTP/1.0
首先,任何格式的内容都可以发送。这使得互联网不仅可以传输文字,还能传输图像、视频、二进制文件。
其次,除了GET命令,还引入了POST命令和HEAD命令。
再次,HTTP请求和回应的格式也变了。除了数据部分,每次通信都必须包括头信息(HTTP header),用来描述一些元数据。
其他的新增功能还包括状态码(status code)、多字符集支持、多部分发送(multi-part type)、权限(authorization)、缓存(cache)、内容编码(content encoding)等。
HTTP/1.0 版的主要缺点是,每个TCP连接只能发送一个请求。发送数据完毕,连接就关闭,如果还要请求其他资源,就必须再新建一个连接。
TCP连接的新建成本很高,因为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三次握手,并且开始时发送速率较慢(slow start)。所以,HTTP 1.0版本的性能比较差。随着网页加载的外部资源越来越多,这个问题就愈发突出了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有些浏览器在请求时,用了一个非标准的Connection字段:
Connection: keep-alive
但是,这不是标准字段,不同实现的行为可能不一致,因此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。
HTTP/1.1
HTTP/1.1进一步完善了 HTTP 协议
持久连接
TCP连接默认不关闭,可以被多个请求复用,客户端和服务器发现对方一段时间没有活动,就可以主动关闭连接。不过,规范的做法是,客户端在最后一个请求时,发送Connection: close,明确要求服务器关闭TCP连接
管道机制
即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,客户端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。这样就进一步改进了HTTP协议的效率。
举例来说,客户端需要请求两个资源。以前的做法是,在同一个TCP连接里面,先发送A请求,然后等待服务器做出回应,收到后再发出B请求。管道机制则是允许浏览器同时发出A请求和B请求,但是服务器还是按照顺序,先回应A请求,完成后再回应B请求。
分块传输
对于一些很耗时的动态操作来说,这意味着,服务器要等到所有操作完成,才能发送数据,显然这样的效率不高。更好的处理方法是,产生一块数据,就发送一块,采用”流模式”(stream)取代”缓存模式”(buffer)。
Host
客户端请求的头信息新增了Host字段,用来指定服务器的域名:
Host: example.com有了Host字段,就可以将请求发往同一台服务器上的不同网站,为虚拟主机的兴起打下了基础。
虽然1.1版允许复用TCP连接,但是同一个TCP连接里面,所有的数据通信是按次序进行的。服务器只有处理完一个回应,才会进行下一个回应。要是前面的回应特别慢,后面就会有许多请求排队等着。这称为”队头堵塞”(Head-of-line blocking)。
为了避免这个问题,只有两种方法:一是减少请求数,二是同时多开持久连接。这导致了很多的网页优化技巧,比如合并脚本和样式表、将图片嵌入CSS代码、域名分片(domain sharding)等等。如果HTTP协议设计得更好一些,这些额外的工作是可以避免的。
HTTP/2
二进制
HTTP/1.1 版的头信息肯定是文本(ASCII编码),数据体可以是文本,也可以是二进制。HTTP/2 则是一个彻底的二进制协议,头信息和数据体都是二进制,并且统称为”帧”(frame):头信息帧和数据帧。
多工
HTTP/2 复用TCP连接,在一个连接里,客户端和浏览器都可以同时发送多个请求或回应,而且不用按照顺序一一对应,这样就避免了”队头堵塞”。
举例来说,在一个TCP连接里面,服务器同时收到了A请求和B请求,于是先回应A请求,结果发现处理过程非常耗时,于是就发送A请求已经处理好的部分, 接着回应B请求,完成后,再发送A请求剩下的部分。
这样双向的、实时的通信,就叫做多工(Multiplexing)。
数据流
因为 HTTP/2 的数据包是不按顺序发送的,同一个连接里面连续的数据包,可能属于不同的回应。因此,必须要对数据包做标记,指出它属于哪个回应。
HTTP/2 将每个请求或回应的所有数据包,称为一个数据流(stream)。每个数据流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。数据包发送的时候,都必须标记数据流ID,用来区分它属于哪个数据流。另外还规定,客户端发出的数据流,ID一律为奇数,服务器发出的,ID为偶数。
数据流发送到一半的时候,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可以发送信号(RST_STREAM帧),取消这个数据流。1.1版取消数据流的唯一方法,就是关闭TCP连接。这就是说,HTTP/2 可以取消某一次请求,同时保证TCP连接还打开着,可以被其他请求使用。
客户端还可以指定数据流的优先级。优先级越高,服务器就会越早回应。
头信息压缩
HTTP 协议不带有状态,每次请求都必须附上所有信息。所以,请求的很多字段都是重复的,比如Cookie和User Agent,一模一样的内容,每次请求都必须附带,这会浪费很多带宽,也影响速度。
HTTP/2 对这一点做了优化,引入了头信息压缩机制(header compression)。一方面,头信息使用gzip或compress压缩后再发送;另一方面,客户端和服务器同时维护一张头信息表,所有字段都会存入这个表,生成一个索引号,以后就不发送同样字段了,只发送索引号,这样就提高速度了。
服务器推送
HTTP/2 允许服务器未经请求,主动向客户端发送资源,这叫做服务器推送(server push)。
常见场景是客户端请求一个网页,这个网页里面包含很多静态资源。正常情况下,客户端必须收到网页后,解析HTML源码,发现有静态资源,再发出静态资源请求。其实,服务器可以预期到客户端请求网页后,很可能会再请求静态资源,所以就主动把这些静态资源随着网页一起发给客户端了。
HTTP和RPC
HTTP 和 RPC 其实是两个维度的东西, HTTP 指的是通信协议。
而 RPC 则是远程调用,其对应的是本地调用。
RPC 的通信可以用 HTTP 协议,也可以自定义协议,是不做约束的。主要用来来屏蔽这些底层调用细节,使得我们编码上还是和之前本地调用相差不多。
HTTPS
基础
简单的说:Http + 加密 + 认证 + 完整性保护 = Https。
传统的Http协议是一种应用层的传输协议,Http直接与TCP协议通信。
其本身存在一些缺点:
- Http协议使用明文传输,容易遭到窃听;
- Http对于通信双方都没有进行身份验证,通信的双方无法确认对方是否是伪装的客户端或者服务端;
- Http对于传输内容的完整性没有确认的办法,往往容易在传输过程中被劫持篡改。
因此,在一些需要保证安全性的场景下,比如涉及到银行账户的请求时,Http无法抵御这些攻击。 Https则可以通过增加的SSL\TLS,支持对于通信内容的加密,以及对通信双方的身份进行验证。
加密原理
近代密码学中加密的方式主要有两类:
1)对称秘钥加密;
2)非对称秘钥加密。
对称秘钥加密是指加密与解密过程使用同一把秘钥。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处理速度快,但是如何安全的从一方将秘钥传递到通信的另一方是一个问题。
非对称秘钥加密是指加密与解密使用两把不同的秘钥。这两把秘钥,一把叫公开秘钥,可以随意对外公开。一把叫私有秘钥,只用于本身持有。得到公开秘钥的客户端可以使用公开秘钥对传输内容进行加密,而只有私有秘钥持有者本身可以对公开秘钥加密的内容进行解密。这种方式克服了秘钥交换的问题,但是相对于对称秘钥加密的方式,处理速度较慢。
SSL\TLS的加密方式则是结合了两种加密方式的优点。首先采用非对称秘钥加密,将一个对称秘钥使用公开秘钥加密后传输到对方。对方使用私有秘钥解密,得到传输的对称秘钥。之后双方再使用对称秘钥进行通信。这样即解决了对称秘钥加密的秘钥传输问题,又利用了对称秘钥的高效率来进行通信内容的加密与解密。